金融百科首页 > 金融事件 > 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

什么是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是指拉美国家阿根廷发生在2001年由于经济持续衰退而爆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同步引发了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国际政治危机。危机发生后,阿根廷货币贬值60%以上,全国企业近一半无法开工,人均收入水平也下降了一半。

阿根廷金融危机

什么是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是指拉美国家阿根廷发生在2001年由于经济持续衰退而爆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同步引发了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国际政治危机。危机发生后,阿根廷货币贬值60%以上,全国企业近一半无法开工,人均收入水平也下降了一半。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从2001年初至今,阿根廷金融危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初到2001年7月,出现债务危机。2001年3月,阿根廷进入偿债高峰,而国内资本外逃却日益严重。于是,在2001年3月下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付,主要内容是削减政府开支,降低赤字,与外国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整,这样暂时躲过一劫。但是到了2001年4月中下旬,阿根廷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因内需不旺等原因,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阿根廷金融市场出现较大动荡,表现为股市指数下挫,债券价格狂跌,国家风险指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到6月份和7月份,动荡加剧。7月11日,阿根廷比索隔夜利率由10日收盘时的18%上升到45%。

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由于经济恶化、税收减少和债务缠身等多种原因,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在7月11日推出了“零财政赤字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紧缩开支、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以及扩大税源。这项计划一公布,立即遭到反对党、工会及企业家组织的强烈反对,金融市场随之发生大规模动荡。仅7月份,阿根廷股票主要股指梅尔瓦的跌幅就高达20%以上。  

第二阶段:从2001年7月到2001年12月初,出现金融危机。2001年8月中旬阿根廷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资本市场的崩溃一触即发。8月21日,经过艰苦的谈判,阿根廷终于获得国际货币资金组织80亿美元的应急追加贷款。作为交换条件,阿根廷承诺严格执行它的零财政赤字计划。新贷款的到位使一度形势危急的阿根廷金融市场暂时趋于稳定。10月底,当阿根廷政府计划与债权银行谈判,重新安排高达1280亿美元巨额债务的消息传出后,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动荡。7月-11月底,阿根廷股市大幅震荡达10次之多,从7月初的406点跌至207点,创10年新底。受此影响,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大幅飙升,从1600多点飚升至3157点,创历史记录。政府公共债券价格持续下跌。外国资本纷纷抽逃,仅11月30日一天,阿根廷全国就有7亿美元流往境外,境内私人存款创下一周流失70亿美元的记录。在股市下跌的同时,利率迅速上升。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飚升,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竟高达250%--300%。为应付严重危机局面,阿根廷政府12月3日颁布法令,宣布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措施,以稳定市场。12月5日IMF拒绝向阿根廷提供12.64亿美元贷款。随后,国际市场开始恐慌性抛售阿根廷国债,阿根廷出现全国罢工、游行示威、哄抢超市,造成社会危机。  

第三阶段:从2001年12月12日到2001年12月底,金融危机演变为政治危机。从12月12日起,阿根廷街头开始爆发抗议活动,而12月18日反对经济紧缩措施的游行转变为一场暴乱,导致28人丧生。12月20日总统德拉鲁阿和经济部长卡瓦诺引咎辞职。12月26日萨阿德政府宣布即将发行第三种货币,但随即流产。此后11天里,阿根廷更换了5位总统,成为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事件。  

第四阶段:从2002年初至今,金融危机再度加剧。2002年1月6日,阿根廷新政府宣布停止实行已持续11年之久的比索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将比索兑美元汇价由1:1贬值至1:1.40比索,并于1月30日实行浮动汇率。比索贬值加剧了阿根廷政府面临的信心危机,也未能舒缓外汇体系所面临的压力。阿根廷总统杜阿尔德2月22日宣布,由于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削减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工资。就在杜阿尔德宣布这一决定几个小时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抗议游行。进入3月份,阿根廷金融市场再度出现混乱,比索大幅贬值,一度跌至1美元兑4比索的低点。比索贬值引发物价飞涨,生活必须品价格一周内上涨30%。3月27日,阿根廷部分地区再度发生居民哄抢商场事件。  

阿根廷未来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杜阿尔德上台以后,组成了新的内阁,先后宣布了一系列应付危机的措施,其中包括停止偿付外债,取消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比索贬值,强制冻结美元定期存款及部分比索定期存款等等。这些措施,一是在经济状况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二是必将对阿根廷的对外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三是在国内也是不得人心的。杜阿尔德政府能否引导阿根廷度过难关,取决于统治集团内部能否保持一致而不发生分裂,取决于广大民众是否会为国家度过难关而甘愿勒紧裤带。冻结存款的措施出台以后,民众大规模的敲空锅抗议、堵塞道路、切断交通事件还时有发生。因此,就目前情况分析,在阿根廷再度发生暴乱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阿根廷金融危机中的政府表现  

阿根廷在2001年底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国家破产倒债,货币大幅贬值,政府频繁更迭,社会剧烈动荡,给这个南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创。以下是这场危机爆发前后的主要事件:  

2001年7月,面临财政和债务危机的阿根廷政府宣布实施“零财政赤字计划”,大幅紧缩开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后宣布向阿根廷提供80亿美元贷款援助。  

同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阿根廷提前发放12.6亿美元贷款,同时要求阿根廷实现零赤字,放弃固定汇率制度。11月30日,大批储户到银行挤兑存款,外国资本加剧抽逃,金融市场陷入剧烈动荡。  

2001年12月1日,阿根廷政府颁布限制取款和限制外汇流出的法令,以阻止银行存款流失和资金外流。法令公布后,阿根廷对外贸易陷入停顿,经济活动萎缩,大规模抗议活动不断。  

由于阿根廷无法达到“零财政赤字计划”的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停止向阿根廷提供资金,国际市场开始恐慌性抛售阿根廷国债。  

同年12月中旬,阿根廷发生了大规模骚乱,造成28人丧生,数百家华人超市遭到洗劫。  

当月20日,时任阿根廷总统德拉鲁阿辞职,政局陷入剧烈动荡。在两周时间里,阿根廷更换了5位总统。  

2002年1月,阿根廷宣布放弃实行了11年的比索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比索随即大幅贬值。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元和比索的汇率是1比1,到了2002年3月,美元和比索的汇率为1比4,短短三个月阿根廷比索的贬值幅度达到75%。  

2005年以来,阿根廷政府多次进行债务重组,并动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偿还外债,使金融危机时期约九成的债务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债权人拒绝接受重组方案,要求按债券票面价格支付债务,成为阿根廷重返国际市场融资的障碍。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使阿根廷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人们不禁要问,应有尽有的阿根廷怎么会变得一无所有了呢? 有人把僵硬的货币局体制说成是罪魁祸首,也有人说这是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还有人说是因为阿根廷政府实行了不负责的财政政策。我们则认为,阿根廷金融危机主要是国内多年积攒下来并不断恶化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加之外部的恶劣条件所致。  

1.选择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  

阿根廷经济的持续衰退和目前的危机,不能不使人们对阿根廷长期以来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基本上是以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理论为指导。这一学派认为,供给本身能够创造需求,为保障供给发挥效力必须否定货币贬值,因为货币贬值会立即造成通货膨胀,使扩大供给的任何努力失去效应。这些观点因迎合了阿根廷治理高通货膨胀和刺激供给的需要而被采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阿根廷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实践。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对治理通货膨胀、稳定资本市场、扩大外部供给和疏通国际融资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由此造成1991-1994 年经济规模的极度扩张。然而进入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深入实施,上述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金融危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过早自由化,与货币局制度不协调。阿根廷是在货币局制度下开放资本市场的。  

实施固定汇率制并开放资本市场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使国内私人企业有了从国际资本市场上举债和融资的渠道和机会;二是使国际资本有了利用两国利差进入该国套利的渠道和机会。其次,自由化的速度过快。阿根廷于1991 年建立了比索与美元的1∶1货币局制度后,很快就开放了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并且实现了投资、贸易和国有企业的自由化,使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大大降低,失去了一大批政府调节经济的政策工具。第三,自由化的配套改革跟不上,腐败丛生。经济学家认为,阿根廷金融危机、政治危机出在“货币”上,但根子不在“货币”,而在于政府开支庞大、财政赤字和外债积久弥深。阿根廷在走自由化道路的同时,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双重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一方面阿根廷内部仍存在效率低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政治体制中有代表其利益的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作为报答,又采取措施保护这些效率低下的行业。这些都是与自由化格格不入的。  

2.实行了以固定汇率为主要内容的货币局制度。  

在二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根廷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了经济发展。为了稳定货币,恢复经济增长,梅内姆政府于1991 年4 月实施了“可兑换计划”,采用货币局体制将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1 的水平上,承诺比索持有者可按这一汇率不受限制的兑换美元。这一举措对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固定汇率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一是固定汇率导致比索币值的高估,大大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阿根廷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如果盯住某一国货币的汇率政策,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这个国家和盯住国的对外贸易必须有十分密切的依赖关系。而阿根廷对美国的出口仅占其出口额的12%,大大低于对巴西和欧盟的出口份额。二是固定汇率不仅造成了阿根廷出口不振、经济疲软,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阿根廷无法像巴西或墨西哥那样,在应付经济放缓时使用国际上惯用的货币政策,而只能靠有限的财政手段来挽回局面。  

3.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财政赤字巨大。  

自1996年起,一方面私有化后收入大幅减少,而政府开支却得不到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时任总统梅内姆为谋求第三次连任不惜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对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开支也听之任之。阿根廷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的根源在于财政支出负担过重,而财政开支得不到控制的原因又与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密切相关。阿根廷总人口约3,600 万,而公务员人数则高达200万,这一比率不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较高的。庞大的政府支出和阿根廷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的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摧毁了经济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导致了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的激增,最终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外债,从而破坏了金融系统的稳定。  

4.沉重的债务负担引发的偿债危机造成金融动荡。  

阿根廷危机是在外债和货币的双重推动下发生的。2000 年外债总额已达1,480 亿美元,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过于庞大的外债总额,不但使得阿政府利息负担沉重,每年支付利息100 亿元,而且使其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受到限制。又加上实行1∶1 的货币局制度,使得比索高估,出口受到极大限制,出口创汇极其有限,干涉外汇市场的能力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几乎丧失了清偿债务的能力。阿根廷不但外债规模巨大,公共债务额占GDP的比重达50%,而且问题还在于:其一,公共债务相当于出口额的5 倍;其二,债务结构不合理,还本付息多数集中在2001-2004 年;其三,大多数债务采用固定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其四,举借的大部分外债不是投入生产部门,而是被公共部门用于非生产性目的。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的推波助阑。  

在梅内姆政府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方面为阿根廷的债权人提供担保,从而间接鼓励了阿政府不计后果的过度挥霍,另一方面也没有对阿政府施加正确的压力,从而纵容了阿政府不负责的财政政策。2001年7 月,当阿根廷陷入财政和金融困境后曾多次向IMF救援,而IMF则逼迫阿政府实行更加严厉的经济紧缩措施——“零财政赤字计划”。除求援IMF以外,阿根廷还积极寻求美国的援助,而美国除表示同情和政治支持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表示和举措。

词条参考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8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