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支出(PCE)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货币供应新论的领导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教授,代表人物还有约翰·格利、爱德华·肖等人。
哈耶克从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而政府对于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对经济的均衡造成了破坏,他通过研究指出并论证竞争性货币制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哈耶克宣称:货币非国家化是货币发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由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货币(即自由货币)来取代国家发行垄断性的货币是理想的货币发行制度。因此,他的这一主张称之为“货币非国家化”或“自由货币说”。
中立货币说又称货币中性论(Money Neutrality)
投资过度理论又分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两种。
关于货币对实际经济影响的不同理论有两种:一个是货币经济论,另一个是货币面纱论
货币面纱论早期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来是让·巴蒂斯特·萨伊(Say Jean Baptiste)、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斯密、李嘉图、魁奈等人倡导.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
乘数(亦称倍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提出的。凯恩斯发挥了乘数原理,在1936年《通论》中提出了著名投资乘数论,成为有效需求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新古典综合派又把乘数理论引伸到货币金融领域,提出了货币乘数论。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必然存在的金融现象。货币替代在本质上表现为外币在货币职能上的替代本币,也可以从货币需求动机上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具体分析了货币替代的含义及决定因素,试图结合中国的制度和现实背景构建出中国的货币替代函数;并在对中国的货币替代现象和货币替代程度的实证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的结论和提出了政策选择的建议。
国际货币竞争的明确定义是:指决定不同国家的货币在何种程度上被非居民所使用这一过程。国际货币竞争实质是经济主体基于经济理性对不同货币的选择,是一场需求驱动、达尔文式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