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金融术语 > 货币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是一门以货币有关的宏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阐述了货币的运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货币、商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货币经济学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本杰明.弗里德曼和弗兰克。哈恩于1990年编撰出版的两大卷《货币经济学手册》,可以证明这一点。

货币经济学 (经济学分支学科) 

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是一门以货币有关的宏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阐述了货币的运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货币、商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货币经济学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本杰明.弗里德曼和弗兰克。哈恩于1990年编撰出版的两大卷《货币经济学手册》,可以证明这一点。

简介

货币的经济学,包括微观货币经济学和宏观货币经货币经济学济学两部分内容。在微观方面,主要考察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货币需求是以往货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的派别和理论,比如,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货模型等。货币供给方面形成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少点,它主要考察中央银行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在经济中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货币需求和供给构成了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宏观方面,货币经济学主要考察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通过一般均衡的分析范式,结合无限期模型或者世代交叠模型来分析整个宏观经济。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学派,对货币经济学的考察都是从货币因素出发的,即从货币供应量出发的;而信用学派则是从信用的可获得性出发的。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货币经济学考察经济中的个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面对货币的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货币经济学考察存在货币的情况下,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而研究宏观经济,则要考察各个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利率水平、汇率水平、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赤字、国际收支赤字等等。

封闭经济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三种货币政策手段都要涉及与商业银行的联系;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货币(通过再贴现、出售货币经济学债券等),从储蓄者获得存款,然后贷给货币需求者(绝大场合下是企业);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储蓄者把资金存在银行。中央银行是本国货币的供给者,它主要关心的是本国的宏观经济,所以,在分析其行为时要关注由货币政策带来的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所以,中央银行要选择经济指标,以使经济平稳。中央银行体系的银监会和证监会分别对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以保证公平、公正。

商业银行是金融的核心,它联系到金融的各个方面。在货币经济学中,主要考察其信用体系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也就是说考察其宏观经济职能。主要分析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商业银行与企业和储蓄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考察商业银行的“产品市场”。而对储蓄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分析不在货币经济学的范畴之内。所以货币经济学长期称作货币银行学。

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的货币经济学一般称作国际金融,可以把它看作是货币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展,也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对应。在国际市场上,行为货币经济学人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国际银行、跨国公司。中央银行在这里的主要着眼点还是在维护本国经济平稳发展。它除了发行本国货币之外,还买卖外汇资产;国际银行除了办理国际范围内的存贷款业务之外,还要防范国际范围的金融风险;跨国公司要进行国际贸易,便要进行外汇买卖。

国际金融学可以理解为其他各门学科延深的结果:从国际贸易出发扩展分析国际收支理论、从货币经济学出发扩展分析汇率理论、从资本市场出发扩展分析国际资本市场,这几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了国际金融学。

目前国际金融扩展的重点还是由货币经济学而来的,它要像货币经济学一样考察经济的微观方面,即在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也要考察由微观行为产生的宏观效应。这涵盖了最优货币区,目标区域理论、货币危机理论以及其他汇率与国际收支理论。由资本市场扩展而来的国际资本市场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开始在国际金融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货币总量

研究实验

现代西方主流国家货币总量指标的统计模式,始于货币学派的经验研究.自从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中,采用了按照流动性的顺序逐级累加的货币量,并划分了M1,M2和M3的口径以后,经济学家纷纷效法.后来,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也采用同样的方法编制货币总量指标,其间历经多次重要的改革.1982年美国联储确立的统计标准延续至今,调整后的数据上溯到1959年.其它各国的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基本也是沿着同样的模式编制货币总量指标.

由于这种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备受理论和实践的质疑,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性工作。西方学者的改革思路是,既然不同的货币成分是不完全的替代品,可以利用其差异指标调整货币量.多数方案选择的差异指标是货币资产的收益率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以下简介九种改革方案(方法).

替代弹性方案

(19世纪50-70年代).自从Gurley和Show(1955)提出流动性金融资产是货币的替代品并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假说以后,许多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准货币与货币的替代弹性研究上.该方案的一般方法是:建立狭义货币需求函数,以各种准货币的收益率以及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求出货币需求的替代弹性.Feige和Pearce(1977)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文献,16项独立研究得出的替代弹性的平均值是:定期存款-0.13,储蓄存款-0.31,国库券-0.06,收入0.57.当时没有对于如何调整货币指标的明确建议.

经验总结

1.多数方案将货币视为资产,而不是流通手段。所以,他们依赖货币的资产价格—利率(或使用者成本),去计算替代弹性(或数量调整权数)。

2.费雪理想指数只是一个例外,Spindt采用了货币的交易速度作权数.但他提取的"净周转率",丢失了货币的真实交易速度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3.迪维萨指数货币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方案.但多数经验分析证明,与传统的货币量相比,迪维萨指数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迪维萨指数在狭义货币上失利,说明其理论基础存在问题。

4.人工神经网络方案在理论上是模糊的.经验的敏感系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缺乏理论说明;作为输入量的各种货币成分是货币的数量,排除了货币速度因素;经济现实中完全真实的货币速度变量,不能在计量模型中与货币量等价齐观.另外,敏感系数与特定输出量(如通胀率)是对应的,那么,相对不同的宏观变量,就会有不同的敏感系数,也会有不同的货币量.这违背了货币指标改革的初衷。

5.动力因素分析方案把交易和储蓄作为每个货币成分的两个决定因素.这等于假定货币量已经包括了交易和储蓄的信息.这显然是错误的.货币的交易功能,主要通过它的速度来体现,货币量缺少货币速度所包括的经济信息。

6.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改革方案从理论上强调真实的货币速度对货币重要性的意义,没有一个新的货币指标比传统的指标具有绝对的优势,没有一个改革方案得到学术界和货币当局的普遍认可.传统的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仍然是各国货币当局和多数经济研究依赖的货币指标.西方国家历经半个世纪的货币总量指标的改革已经陷于困境。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期阶段.利率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货币政策中,货币量实际是主要的控制标的.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面发展迅速,有后发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中国的动量化货币指标.即使将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发达了,动量化货币仍将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中国可以在动量化货币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值得思考的是,西方货币指标改革的困境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货币的交易速度不仅对货币指标改革,而且对经济学的变革也具有关键的意义.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思潮的反复更替,已经到了发生重大变革的前夜.中国学者有责任对21世纪经济学的发展战略提出独特的见解。

代表人物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

词条参考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8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