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智能投顾
参考美国金融业管理局(FINRA)官方定义,智能投顾(robo-advisor),是数字化投资(digital investment)的一种,直译过来是机器人投资顾问,也被称作智能理财、自动化理财等。
作为金融科技(Fintech2.0)的一种代表,智能投顾实际上是自动化的一类应用形式,狭义理解是机器人投顾,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投资管理;广义智能投顾则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资产管理,脱胎于帮助用户制定消费计划的在线理财。具体来说,是指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财务状况、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资产配置建议。
兴起/智能投顾
回顾智能投顾的发展史,从早期传统投顾互联网化,线上提供服务,到为客户直接提供各类基于机器学习的机器人投顾工具,再到依赖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深度学习运用能力,开始尝试开发能够完全脱离人类参与投资管理链的人工智能投资系统。智能投顾的发展核心就在于去人力、更智能,即人力投入逐步减少、人工智能程度逐步提升。
在美国,此类网站出现于2005年,是金融顾问行业内的一个新兴分支,服务那些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顾问覆盖不到的目标客户。目前,中国的智能顾投起步较晚,首次出现在2014年、2015年先后研发并上线的平台便有足够底气打出“智能投顾”招牌。但截至201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总规模已达81.18万亿元。智能投顾的关键就在于人工智能,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总额、交易笔数不断增长,据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人工智能融资交易次数达到了所有季度统计值的峰值。备受资本热捧的人工智能背后,是其技术的发展与落地,这为智能投顾带来了新机遇 。
特点 /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主要有三大特点。分散帮助理财用户将资产分散到不同篮子里,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个性化根据理财用户的个人情况,为每位用户提供个性化投资建议,满足不同需求;长期投资追求长期稳健的回报,而不是择时择股的回报。
类型/智能投顾
平台用户进行投资的流程大致相同,可以分为风险测评、获得投资方案、连接账户、进行投资、更新方案、完成投资六大步骤。但是,各平台在业务模式上有所不同。因此,按照理解,将这些智能投顾平台按照业务模式分为了独立建议型、混合推荐型和一键理财型三种。纵观国内智能投顾概念的理财平台从宣传上看都是技术控,但从本质上看,各平台在金融产品种类、金融产品配比、大数据运用上实力悬殊较大,并非所有宣传智能投顾概念的理财平台真正做到智能投顾。
独立建议型
独立建议型的智能投顾平台与国外Wealthfront、Betterman等知名平台相似,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用户的年龄、资产、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后,经过计算,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风险和收益要求的一系列不同配比的金融产品。这类智能投顾平台只为理财用户提供建议,并代销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平台自身并不开发金融产品。平台推荐的金融产品大多数为货币基金、债权基金、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等,有些平台还配置有股票、期权、债券和黄金等。在投资币种方面,有使用人民币投资于国内市场的平台,有使用美元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平台,也有两者兼有的平台。
混合推荐型
混合推荐型平台在业务中融入了平台自身特有的金融产品,即向用户推荐的投资组合中,部分金融产品是平台参与开发的。该类型平台仍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用户的年龄、资产、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独立投资型平台不同的是,混合推荐型平台在经过大量计算后为投资者推荐的产品分为平台特有金融产品和其他机构金融产品两类。例如,一些混合推荐型平台会为用户配置一些平台参与开发的P2P网贷产品、票据理财产品、固收理财产品等。同时,平台还为用户配置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
一键理财型
一键理财型智能投顾平台的用户不直接参与具体的金融产品配置方案的制定,用户只需要选择“智能投顾”这项业务,平台就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以往的行为数据自动配置产品。简单来说,这类智能投顾平台,简单明了的给用户“收益率”这个结果,采用机器人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用户并不参与。某活理财平台是一键理财型智能投顾平台的代表。该平台根据用户行为分析用户资金的转出概率,给每个用户配置流动性需求不同的资产组合,并设置不同的现金保留比例,最后通过机器高效匹配来实现用户间的债权转让,从而保证没有资金池也可以给用户提供随存随取的“活期”体验。
三大掣肘/智能投顾
投资人市场仍不成熟
对比中美投资环境来看,除了中美两国整体金融市场监管、投资标的存在差距外,投资者层面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美国投资者更看重的是通过智能投顾节约成本和时间,而中国投资者更看重收益率,承受资产风险能力较弱,存在投资“刚性兑付”需求,整体来看投资意识仍很不成熟,同时智能投顾属于被动投资,投资者从主动投资到被动投资仍需教育与引导。
平台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从E租宝等P2P平台风险事件大规模爆发后,众多投资人“闻虎色变”、“望而生畏”,加之2016年监管法规相应出台,不少P2P平台纷纷转型智能投顾。这类转型平台实质并没有智能投顾相应的先进算法与模型,仅是将客户资金进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的简单搭配,其中超90%投向同一种非标资产,并未实现真正的资产分散化配置。更有甚者,把智能投顾作为掩盖其自建资金池、模糊资金去向的借口。
监管政策收紧
目前很多专注于智能投顾的平台,面临着牌照、法规等政策限制。证券投资咨询(投顾)受《证券法》和《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定规定》监管,限定其只能提供投资建议,不得进行全权委托管理,这就使得相关智能投顾业务在国内主要限于做投资推荐,且因为不能以机构为主体或受托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交易,所以只能将购买门槛低的公募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主要标的。此外目前尚未发现有智能投顾平台获得证监会颁发的咨询业务牌照,整体监管部门对证券的监管正在收紧,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法律法规/智能投顾
在美国,智能投顾和传统投资顾问一样,受到《1940年投资顾问法》的约束,并接受SEC的监管。智能投顾平台持有RIA(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注册投资顾问)牌照。在RIA牌照下,平台的资金受到监管和托管以后,可以根据用户的委托进行投资。目前,国内尚无此类牌照。2016年3月15日,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发布了一份名为《Reporton Digital Investment Advice》的报告,与智能投顾关系较大。报告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将算法、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测、客户投资组合的建立和由这些组合引起的利益冲突作为了重点监管内容。虽然这份报告不是正式的法规,但具有前瞻性。
在中国,投资顾问与资产管理两块业务是分开管理的,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现阶段,尚无专门的法律条款对智能投顾业务进行规范。仅从投资组合包含的金融产品种类来看,平台需要根据金融产品种类取得相关资质。对业务要求较高的平台,需要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基础业务的平台,至少需要相应的金融产品销售牌照,否则用户在配置资产时,无法在该平台直接购买基金、债券等,影响用户体验。目前,大多数平台提供了基金、股票等产品,受证监会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较大。金融界已经刮起高科技的风,一些理财平台开始向Fintech(金融科技)方向转型。每当一个新概念被炒热时,总有公司跟进,宣称自己的产品中运用了该种技术。智能投顾当前便在这个风口之中。
在涉足智能投顾的平台中,有些平台布局很早,组成了专门的智能投顾团队,致力于智能投顾业务的优化和推广。有些平台没有技术突破,新瓶装旧酒,有“强行”从事智能投顾业务的嫌疑。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的理财平台实力悬殊较大,智能投顾市场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