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消费的形式
1. 基于导航的消费,有频道有编辑,满足顶部需求。
这种大家比较常见的内容消费形式,比如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站,视频大全,58同城网站等。这类消费方式对首页(版)的内容质量要求极高,需要通过专业运营的功力来保障,如色彩的统一、交互的一致、路径跳转的简洁、图文的合理性、内容调性的选择、重点流量位的利用等等。并能根据指标不断调整运营策略。 监控指标通常有常规指标如用户量、访问量,和业务指标如下单量、业务漏斗转化率、播放量、阅读量等等。优质内容来满足顶部需求,指要做与你平台属性最贴切的内容。如特卖网站应该突出特卖活动,知识问答应该突出专业性,新闻网站应注重实时、热点等等。
2. 基于个性化推荐和自媒体这种“连接”技术满足长尾需求。
在大数据之前更多通过搜索来满足长尾需求,这里面需要海量内容库和搜索引擎两项核心能力来作支撑。目前在内容的输出上,更多垂直领域的、草根级的大V和PGC的涌现,保证了内容品类的质与量,更保证了内容不断更新的新鲜度。
在推荐技术上,相比于搜索推荐,加上了用户的互动,如用户属性和行为会成为二次推荐的基础。目前BAT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各自体系不同应用之间的唯一身份认证,因此这种形态的消费已渐成主流。
3. 基于SNS属性的信息消费。
社交是更高级的内容消费形态,如果频道和订阅只是1的N次方,那社交就是N的N次方,能带来几何式的增长。但SNS式的消费又是最重的,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可以在1、2两种形态上加上社交互动的元素,如分享、评论、点赞等等,强化与用户的互动,并在运营层面多做引导,不断试探并借助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来不断优化路径和内容。
SNS元素的增加是为了沉淀流量和引导(外部)回流。所以在考察效果上可以看这方面的数据指标如留存率、评论数、分享率、回流uv/pv等等。基于SNS的内容消费,要特别注意一些大型热点、有趣的、能较容易与别人产生互动的内容,并注重在各个渠道的形式表达,如分享出去的东西在形式上追求简洁、生动,在价值传递上尽量要能引起共鸣。
内容消费的发展
从在线视频,到直播,到音乐和广播电台,甚至财经资讯等。移动互联网通过电商解决了最基本的购物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增加“精神消费”。这也和中国中产阶级崛起有关。过去几年,“内容应用”是社交软件之后,最大的流量平台,需求越来越刚需,同时我们看到优质内容的付费习惯已经养成。
“内容应用”在过去一年出现了很强的“头部效应”。因为优平台会聚焦越来越多的好内容,而且在整个消费时长增长以后,优质内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内容消费的发展
(1)渠道变革。由于互联网的受众群体年龄结构,生活经历和老一代人不同,而且他们随着阅历和收入的增长,成为了中国主要的消费人群。新渠道会取代老渠道。而且,当内容能够定义读者群的时候,内容的分发商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渠道方,拥有更加强大的广告和变现价值;
(2)精细化的内容,更加垂直。视频,音乐,媒体都有这个趋势。发行方从大颗粒转向更细小的颗粒;
(3)需求碎片化。移动互联网让整片时间碎片化,用户停留单一内容时间不会很长。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碎片化的IP,文化娱乐,以及个性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