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经济概述
作为当前新经济的代表,校园经济在红火的同时,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校园,特别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备着一些不同于外面世界的状况,因此不能单纯的没有甄别的接纳繁多的商业活动,不但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还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后果和影响。因此,如何避免负面的影响,最大化的开发有利的一面,也是校园经济发展所必须思考的。
良好的组织,良好的活动,良好的活动主办方都是校园巡展这类活动成功的要点,都是校园经济发展的良好催化剂,上面对于目前校园经济现状的介绍过于简单,概括的也不一定规范和完整,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校园经济作为一种系列产业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可否认,校园经济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弊端,但只要积极地加以管理和引导,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完善学校的一些缺陷,真正的为学生提供实惠,取得学生、学校、主办方、三赢的良好结果。
2校园经济的内涵变迁
(一)传统意义上的校园经济内涵
我国校园经济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1)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摆脱学校的困境,达到“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目的,老解放区的学校提出了“生产自救”、“以生产信养学校”的口号。这种生产劳动可以说是校园经济最早的表现。(2)解放以后,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运动。所谓勤工俭学就是指学校为增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从事某种生产或劳务并能得到经济收益的活动。因此,勤工俭学实际上就是校园经济的表现,它具有于育人和生产的双重功能。(3)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为了解决日益紧缺的办学经费,为了为此学校的生计,许多原先作为勤工俭学基地的校办工厂、农场纷纷演变为以获取经济收入为主的各种经济实体。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其基本宗旨是始终如一的,即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育人服务。
(二)新时期的校园经济内涵的外延
伴随经济发展,校园经济的内涵有了明显的外延,由原来的生产领域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方向发展。这也是新时期新特点。学生消费群体也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过程中地位得到很大提升,成为服务的对象。如何让大学生意识到和利用好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校园经济内涵,现在有两种说法:(1)校园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学生、依托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这种经济的主体是学生,发生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校园内部,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校园经济。(2)校园经济,是指凡利用一定的条件为大学师生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劳务的学校部门或企业、个人等经济形态。校园经济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从属于第三产业。校园经济的内涵较广,包括以下一些服务性行业:(1)校园公用事业,(2)校园房地产业,(3)校园零售商业,(4)校园饮食业,(5)校园金融保险业,(6)校园文体娱乐业,(7)校园服务性行业,(8)校园保安业,(9)校园邮电通信网络业,(10)校园卫生保健业,(11)校园园林绿化业,(12)校园交通运输业。
3校园经济的利与弊
一、校园经济带来的好处
1.校园经济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那餐饮类为例,高校周围的餐馆因其种类多.几乎24小时通宵供应,不像在食堂只有固定的时间可以打饭。如此一来,更多的人则选择到校外就餐。一天下来,有的餐馆能赚很多,这就是他们宁愿付很高的租金,也要参加到这样的竞争当中的原因。这样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2.校园经济的发展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剖析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这一市场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现在高校呈现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便是位于上海西南角的松江大学城,因此相对于内环的的房租和生活费用来说,外来务工者在浦东新区、松江区、奉贤区等的生活费用大大降低。因此,他们也愿意在外环附近定居与工作。二是外来务工者无较大资本,所以小成本、低风险的生意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尽管利润微薄但为他们提供了在上海立足的基础,而且进出这行业也非常容易。三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看得很重。为了方便照顾好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就会选择在孩子学校附近创业。四是外来务工的基本目的就是赚钱,而学生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正是看中这一商机而选择校园经济。五是学校经常放假,这有时或许也是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这一市场的原因之一。因为有般期,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自由,在学生放假期间他们有时间回老家休整或从事其他副业,如农业等。因此,外来务工者成为了校园经济带的主体。
3.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新兴品牌的发展。
除了周边有着固定店面的商铺,许多新兴产品的小型推销也常常会在学校的小卖部和附近的便利店出现。在学校附近驻扎营地已经成为许多相对大型的公司的营销策略之一。如五月上旬,我们学校小卖部便有过一段时间某著名品牌新出饮料的促销活动,只要前去围观,便有餐巾纸派送,还有买一箱该饮料送篮球的优惠。这招的确吸引了我们学校许多学生的眼球。而且,据了解,许多品牌公司如艾格、奥莉、可口可乐等都曾利用这种策略起步发家。可见针对性地对准大学生市场还是很有效果的。
4.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产业格局的升级。
第一,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倡竞争,而校园经济带的特点之一便是竞争充分,这便需要经营者想办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保持大学生对该店铺的新鲜感。这种竞争意识有利于该店铺在商业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赚取长期利润。第二,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校园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以高校群为中心,有利于带动高校群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这一带的商业欣欣向荣,显示出繁华的景象。第三,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校园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者,他们多来自中国中北部地区,如安徽省、河南省。尽管选择在高校附近开一家小店的利润微薄,却能缓解上海地区的就业压力,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渠道,间接稳定社会秩序。第四,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水平,为他们提供在上海生活的物质基础,与他们原来在内地的生活相比,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带领他们逐步迈向小康。因此,校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格局。同时,上海高校多分布于外环的郊区,吸引了许多郊区的居民、农民参与到校园经济的建设中,因此,校园经济的发展也从侧面带动郊区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郊区的城镇化。
二、校园经济带来的弊端
1.商家竞争导致房租越来越贵。使高校周围的地价与房租违反了租金随市中心往外下降的客观规律,在高校附近形成一种畸形的繁华。使不少炒房者钻了空子,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 2.因为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有部分人员甚至素质低下,还有些不务正业的分子,为了个人利益而造成社会治安混乱,导致师生安全存在隐患。就拿我们学校为例,同学们常常会看到有可疑人员在学校附近游荡,新疆人在学校附近抢劫、偷窃事件也时有耳闻。就在前不久我们校园就发生了学生手机、自行车被盗事件,还有学生手提电脑被盗事件......这一类事件屡见不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甚至为了使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往往将一些质次价高的商品摆上柜台,甚至销售“三无”和过期商品,但学生维权意识又不强,因此常常上当受骗。
3.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扩大,人流量增大,校园周边脏乱差的现象依旧难以改观,个体商贩占道经营,废弃的纸屑杂物、瓜皮果核、垃圾污物等任意抛洒。此外,一些人不讲公德,随地便溺,加之清扫不及时,往往成了老鼠和蚊蝇的滋生地,这势必造成校园周边食品卫生安全的无保障。高校周边烟熏火燎的大排档、无证经营的小饭馆、利用就餐时间招揽生意的流动食品摊贩已经成为威胁学生食品安全的极大隐患。这些卫生条件差,普遍缺乏必要的清洁消毒设施的场所,因其价格低廉而极易吸引学生,存在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和群体性传染疾病的隐患。除此之外,高校周围医疗小诊所林立,多数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有的医生甚至没有从医资格证,药品卫生及医疗安全难以保证。
4.由于高校校区附近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无证经营的流动摊点,再加上熙熙攘攘的过往车辆,繁 而无序的交通存在着隐患。这些高教园区“黑校车? ‘黑出租”揽客营运,几乎成为“黑出租”等不安全车辆的集散中心,一些属于经营的车辆多数状况不良,驾驶人员身份不明,交通规范意识欠缺,强拉旅客,极易发生违章行驶案件和车祸。
4微利下的校园经济
学生开学,生意红火,学生放假,门庭冷清。这是学校周边经济最明显的“冷暖”规律。
1、众商家瞄准校园 以学生为消费目标的“校园经济”越来越红火,瞄准“学生市场”的商贩赚钱门道可谓是“五花八门”,“校园经济”随之应运而生。在商家眼中,校园绝对是个挣钱的好地方,形形色色的商家沿街为市。网吧、理发店、鞋店、饼屋、眼镜店、教辅书店、软件店、鲜花礼品店、彩色冲印店、路边小吃等一应俱全,密密麻麻地挤在街道两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圈。每当中午放学,这里就会愈发繁华、喧闹,与一墙之隔的宁静校园形成鲜明对比。
众多商家的热捧,令沿线店面的租金也随之水涨船高,在某中学的附近一家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我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租金一年已经高达8000多元了。” 但他也非常满意餐馆的收益,因为到店里用餐的大流量学生,至少每天带给他300多元的营业额。
为什么那么多商家热衷于在校园附近安营扎寨呢.现在的学生,开支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包括上网、逛街、通讯,还有娱乐消费等等,都列入了他们的日常开销账单。
2、校园经济日趋升温 随着学校的开学,人气最旺的店铺当数日用百货与文具饰品类了。这些商家所售商品丰富、价格低廉。据一日用百货店老板透露,开学的这一个月来店里的营业收入比假期里高出不止10倍。
校园周边的服装饰品店也挤满了爱美的女生,这里的饰品最好销售。手机链、钥匙链、钱包价格虽然不贵,但每天的薄利多销都给商家带来不少收益。休闲、运动服装店更是利润可观。 一家店铺老板直言:“一天做成两笔生意就可以保本。”
由于新学齐刚开始,书店的生意最好。每天都能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买书学生。记者在最火的一家书店获悉, 学生书籍以参考书、习题集最为热销,最高一天可卖出四五十本。.
3、商家也“放假” 在某中学附近的一个小吃摊的老板,“别看现在生意很火爆,但是每到学生放假后,就几乎没有生意了。我们和那些在学校边上做流动小吃生意的,学生一放假,我们也放假。但是就算寒暑假3个月的时间不做生意,一年我们也不少挣。”
尽管每年近3个月假期的生意冷清侵袭了整个学校周边市场,但是商家并不怎么担忧,他们大多都准备着在学生开学后,再次上演争夺“生源”的商战。学校周边一旦出现门面转让的店铺,很快就能有新商家出现。
一些小商店老板抱怨:“竞争太激烈,生意也不好做,只能利润越来越薄。况且房租也在年年上涨。” 其实,学校高校周边的经济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学生的消费由基本的吃、穿等物质消费转化为用、玩 、学习等精神消费,涉及方方面面。随着学生的消费项目的增多,在学校周边投资的商业店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全,校园周边经济带逐渐形成,其店面租金也日益增长,商家的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小。
5校园经济成为新媒体网络的竞相掘金焦点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校园经济,庞大的大学生数量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依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高校大学生总数高达2500万,比上一年度增长8%;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高校人数将达到3000万。按照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6年底的调查结果,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支出达15850元,其中非学费、非食宿消费支出占50%,达8000元。按照这个数字估计,全国2500万大学生消费市场总额几乎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大学生群体有着巨大的现实消费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把目光锁定这一市场,从服装到饮料,从电脑到手机,还有MP3等各种数码产品……大学校园已成为了众商家的必争之地。如此庞大的市场,无论是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新兴产业都是一个商机,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找寻商业价值、如何能够撬动2000亿市场、掀起新媒体网络时代下的“校园经济”等一系列问题,的确值得人们思考。
1、挖掘潜力,找寻最佳增值点 在新媒体网络时代下,用户对内容互动性的需求越来越高,以社区为代表的人际交互需求将成为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更核心的需求。人际互动,不仅能够深化原创内容的挖掘、开拓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并且更加密切了用户之间的联系,由此形成的线上互联网服务社区化以及新的线下服务模式,将成为各种服务创造新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同时,以宽带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将获得高速发展,互联网服务不仅承载了互联网本身孵化出的数字产品,以及传统产品在数字化后的销售和服务的功能,而且正在成为营销终端主要的实现方式,从而提供成本更低、方式更灵活的渠道,以及和商家、消费者、厂家之间沟通的解决方案。
从互联网网民的职业分布来看,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27%是学生。2500万大学生是其中的主体。大学生由于上网普及率最高、规模庞大,且最活跃,成为了最有价值的客户群体,也是推广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最佳群体。
专家指出,基于互联网的增值业务是必然的产业方向。以通信、媒体、互联网产业融合成为了数字新媒体(TMT)产业。互联网技术和业务发展模式在向宽带、IPv6、Web2.0/3.0及多媒体方向发展。因此,结合当前的校园经济发展潜力,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基础,建立起全国性、具备新一代校园门户和校园渠道的增值服务平台,是完全符合产业趋势和服务需求的。
2、品牌推广,在校生是未来市场主体 校园经济日益活跃,校园学生群体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已经成为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同时,校园师生的购买力日益增强。以IT产品为例,目前的电脑普及率是70%,手机普及率为90%。这正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价值客户群体,也是社会上ASP(服务提供商)及电子商务觊觎的市场。
据赛尔新概念公司CEO匡鹏分析,当前高校师生群体的消费习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师生人数众多,相对集中。大学生的上网普及率最高,他们对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需求特别强烈。这使得起到沟通作用和具有社区化效应的互联网服务尤其受大学生群体的喜欢。第二,高校师生拥有一定的即期购买力。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已步入独生子女时代,加上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大为上升。据中国高等教育网大学生消费调查表明,2007年,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更是上升到了1071元,是消费者行列里的“新贵”。第三,高校学生群体容易建立品牌的长期效应。正是因为高校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几年后,他们都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如果能够拥有这一人群市场,也就拥有了未来竞争优势。第四,大学生受购买能力限制。大学生群体受到现有购买能力的限制,因此价格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营销工具;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购买行为易受广告影响;注重追求潮流时尚以及重视购买的便利性。
可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品牌能让学生普遍接受,那么不仅会占领现实的校园市场,对企业未来发展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校园市场,谁就掌握了中国未来的中高端消费市场。
3、网络营销,广告定位更精准 据艾瑞市场调查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网络广告经营额达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亿元,增长率达48.9%。DCCI预计,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整体规模(不包含搜索引擎)达76.23亿元,较2006年增长53.07%。到2008年,网络广告市场的营收规模将达到125亿元左右,2009年达到170亿元。
当前,高校师生市场越来越多受到厂商的关注,厂商们十分愿意在高校市场投放广告、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由于高校市场的受众集中、网络信息到达率高,广告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在拓展这一细分市场厂商的期望值保持了高度一致。例如作为中国最大的校园门户和校园渠道——校园梦网,其业务就是通过向2500万高校师生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特别是其四大核心业务之一的梦网观察,就是服务于校园梦网的市场营销和广告客户,通过主动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高流量的针对性,逐渐实现营销的个性化,提高营销服务的效率。梦网观察向客户提供实时的观察,帮助客户发现、定义和跟踪学生群体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群体需要的产品和信息传达到需要这些信息和产品的客户手中,有效提高了广告和市场宣传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实,新媒体网络校园平台的目标广告主可以是IT、数码产品、通信服务、快速消费品、时尚、食品饮料、培训、体育健身类、汽车房产企业以及金融业等等。专家举例表明,以IT及数码行业市场为例,高校大学生对IT及数码产品的消费能力很高。在高校的2500万大学生中,有50%的学生新购置了电脑,如果按照每台电脑4000元的平均每人消费标准,那么就产生了大约500亿元的大学生消费市场。而像Mp3、MP4、数码相机等,在高校2500万大学生中,除了少数贫困学生人均一台来计算,按综合600元标准,这也会产生45亿元的消费市场。再以通讯行业高校市场为例,高校2500万学生的90%拥有手机,以1000元/人为标准,高校大学生市场就有225亿元的消费市场,而通话费按每人每月50元为标准,每年将有135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他们有形或者无形中影响着周边的消费者,是新时尚和新品牌的传播者。毕业后,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市场的主力消费群。在校期间,大学生形成的消费观、品牌观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人生。今天的大学生是中国明天的希望。“校园经济”的背后不仅承载了中国的未来,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翅膀和助推器。[编辑]校园经济如何办成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劳动实践基地 “如何将校园经济办成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劳动实践基地,”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校园经济作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阵地,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无数实践证明,只有抓好校园经济这个既能创收,又能育人的阵地,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一、校园经济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对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1、能完全地体现我党的教育方针。我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同志在《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一文中指出:“一般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酒会。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学生参加劳动,一是必须,二要适当,三看可能。……学校要把劳动定到课程中,每周规定半天,主要是使娃娃们养成劳动习惯,加强集体观念。”笔者认为,这种劳动所赋予的意义是较为深远的。然而,它要通过什么来体现,来完成对学生各种素质的教育?我想,发展校园经济是一条可通的道路。
2、校园经济的实用性可使学生充分地做到劳逸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假使学校空地就是一座花园、一座菜园的话,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赏花、种菜,通过劳动课进行田间管理,既活跃了课余生活,又使孩子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3、能使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学生通过校园经济这个劳动实践基地,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一门必修课,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在劳动中使学生受到有效的教育,在教育的同时赋予劳动以真实的内涵,这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邓小平的教劳结合思想也正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史上会永远放射希望的光芒。
4、校园经济这个劳动实践基地的开设对中小学学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发展提供了不尽的源泉。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硬性指标。它能起到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的作用。它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抓好校园经济的几项做法 要使领导干部的认识到位。领导干部,首先是一把手的作用,必须把校园经济这个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到正式议事日程上来。对于校园经济的忽略,绝对是一个决策上的失误。要使校园每块空地都绿起来,这是学校环境管理的宗旨,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供可行性场所。为此,领导干部的决策意识不容忽视。要做到学期有计划,年终有奖惩,责任到人,责任分明,真正把校园经济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要使每位师生成为校园经济的主人。校园经济,顾名思义就是说基地必须在校内,这对于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很有裨益。一是近在咫尺,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教育。从直观、高效的角度看,每位师生都应成为校园经济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学校可举办“学生每人带一份种子,在学校种一株友谊树”、“每班窗台上可设置3-4盆花草”等活动。
环境的设置要尽量突出学校管理的特点,不要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多少。学校可作出规划,对于每个区,甚至每个角都要规划先行,种什么,怎样种,种的过程也是审美观的体现过程。要把学校建成花圃式,呈现立体美,学校领导干部和师生都要开动脑筋。要使每块地都绿起来,使每块地均具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校园经济的主导作用。
6校园经济产业化
一、基本概念
所谓校园经济产业化,是指一个过程,即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削弱校园经济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在行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扩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综合效益,以达到为教育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它包括下面几方面内容:
1、要逐步摆脱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校园经济享受的优惠政策,是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校园经济这个途径对教育的一种补偿形式。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还一味依赖国家优惠政策,就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从校园经济自身来讲,绝不可把享受优惠政策作为一种荣耀。要树立独立发展的观念,逐渐提高独立抵御各种风浪的能力,最终达到独立经营、适应市场。
2、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当前校园经济经营方式,以种植业为例,规模小的,由学校自己经营,采用分班、分年级责任制管理;规模大的,出租给农民或由学校教师承包,以换取一定经济利益,这两种经营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可接纳学生参加劳动,对土地的保护和墒情肥力改造等方面较好,第二种方式,经济效益方面较好,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如第一种方式。校园经济产业化过程中,要探索出一种经营方式,具备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 3、扩大规模。规模生产是校园经济产业化的主要外在表现之一。一个经济门类只有达到规模生产之后,才能谈得上产业化、产量和这种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一定的规模;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林、牧、副、渔等)业生产资料和产品经营机构达到一定的数量和经济实力;三是接纳学生参加劳动的基地达到一定规模和参加劳动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这三项指标分别代表着校园经济产品、携产品介入流通领域的实力和为教育服务的程度。 4、提高综合效益。校园经济是教育部门从事的经济行业,因此具有双重身份,综合效益的提高是校园经济产业化的重要内在因素。综合效益指经济效益、育人功能和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包括科技的传播、对土地利用的减少等。
二、产业化是校园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唯一途径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营方式的放开。换言之,就是减少行政因素对企业或产业的影响,市场不再以政策或其他人为的因素为导向,转而以市场中潜在的经济规律为杠杆。这样一来,用于保护校园经济发展的政策依据将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而大大减弱。如校园经济土地使用优惠制度将不复存在。校园经济的主要门类是农业,因此土地是校园经济的命脉。但是,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后,因国家对土地管理将更加严格,尤其是耕地逐年减少和城镇化加剧的情况下,耕地使用单位将会变得越来越单一。根据国家“合理利用、保护开发”的土地使用原则,虽然不限制校园经济用地,但也会把校园经济和其它产业门类放在同一标准线上。离开了这种国家保护,校园经济将以与其它产业门类平等的地位参与市场竞争,这种发展极具挑战意味,要在这种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唯一的出路就是产业化。也就是说,只有加快产业化进程,才会使校园经济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校园经济产业化要分三步走
校园经济产业化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特别是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国家用于教育的投资只占 GNP (国民生产总值)极少比例,这种上限使得能用于校园经济建设的资金为数更少。这就要求校园经济产业化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要充分利用有限力量脚踏实地的发展。校园经济产业化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普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我国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普及校园经济切实可行。要大力宣传校园经济在教育和经费建设方面的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因地制宜的使农村学校绝大部分普及校园经济。普及之后,在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扩大规模,不仅要增加产量,增大种、养面积,还要在农业流通领域增强实力。第二步,在扩大规模之后抓提高。这里讲的提高,既是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又是校园经济经营者素质的提高,还是校园经济产品质量、产品生产方式科技含量的提高等等。普及之后的提高,是一个优胜劣汰、增强整体素质的过程。第三步,综合区域优势,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生产、经营一体化,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进而实现产业化。不但要抓好单元产品的生产,还要综合某个区域、某个产品的优势,介入农业流通领域,一、三产业相结合,真正实现为教育事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产业化目的。
四、校园经济产业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在产业化过程中,校园经济活动要着重解决好下面一些问题:
1、增大科技投入。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在校园经济中增大科技投入,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校园经济是以农业辅以林、牧、副等为主的特殊经济类型,增大科技投入主要是农业科技在校园经济中的应用。按现行科技产业门类的划分,农业科技的推广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在这次“革命”中,除了具体耕作、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外,农业科技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从“石油农业”向替代农业的转换。“石油农业”又称“能量集约式农业”,其实质是大量利用矿物能源换取农业的高产量。“石油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产量,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促使能源危机加剧,农业生产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等。因此,农业的发展要逐步转向替代农业,主要是以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等代替“石油农业”。校园经济在产业化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趋势,局部早日实现这种转变,将会给校园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校园经济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创收,二是育人。在抓创收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育人作用的发挥。校园经济产业化过程中,主要育人作用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教育,这种作用通过利用基地开设劳技课、接纳学生参加劳动实习,以学生为主对部分学农基地进行管理、适当让学生介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等形式来实现。除此之外,校园经济的育人作用,还要面向社会,即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传播、对新型劳动观念的传播影响社会,使农村劳动者从中受到启发,这种传播是无偿的。
3、正确对待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校园经济管理部门一般是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的校办产业管理机构,也有的是兼有经营、管理两种职能的公司,还有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在校园经济产业化过程中,它的作用只能是:规范校园经济行为、协调校园经济发展、代表这一产业处理其它问题。产业化过程中,校园管理部门切忌盲目制定政策、动用行政手段干预正常发展。 校园经济产业化将成为校办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从理论上对这个趋势进行探索,是勤工俭学理论研究机构和校办产业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由于这项工作缺少必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典籍作指导,使之困难重重。我们将自己工作中的体会,结合当代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校园经济产业化作了肤浅的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唤起勤工俭学理论界对这项事业进行深入研究,为教育事业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