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其他 > 价补分离

价补分离

价补分离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购农产品,而是制定目标价格,再将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价补分离通过调低乃至取消价格支持来消除其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把粮食价格形成还给市场机制,另外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价补分离将对农民的补贴从价格中剥离出来;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

价补分离的提出  

2015年11月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解读新发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时,谈到粮食价格问题,他表示,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粮价的改革,原则是使得价格和补贴能够分开。  

这样一来,粮食价格紧跟市场,避免了价格脱离实际,稳住了粮食的产业链。同时,“价补”分离也同时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陈锡文强调,如果说粮食市价过低,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但是和价格分开走。这是基本的原则,未来走势也是这样,“价补”分开,贴近市场的价格,价格的形成机制是贴近市场,注意保护农民的合理的利益。  

由于中国当前的小农分散种植模式,会给种植面积的统计和补贴发放带来难题。此次外界猜测将首先选择新疆、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作为试点,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区域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水平高,有利于政策的开展。

价补分离的发展  

“价补分离”策略目前在棉花和大豆方面,都做了探索。中国自2014年起,已从东北地区的大豆、新疆地区的棉花开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购制度,并试点目标价格制度——即“价补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储,而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第八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指出:在未来的五年期间,粮食处于一个新的平台期,如果在新的平台期,就会出现供应大于需求,在价格上形成一个价格的下跌压力。从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是这种情况。他提出未来的政策或未来的走向,应该在大的轮廓上面坚持两个,第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定价的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一定是渐进性,不断地推进市场化的份额。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第二,要快速推进农产品价补分离。

玉米将是继棉花和大豆之后,下一个试行探索的品种领域。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2016年,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同时,据财政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2016年预算草案报告也指出,将支持粮食等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和调控机制。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公开表示,玉米的价格改革方案,在两会后会尽快出来,“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同时,玉米先行之后,小麦和稻米的价格改革,也必须相继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  

价补分离是否将全面实现常态化?任正晓透露:“用’常态’来理解它是有道理的,但不会马上全面推开。”  

他对记者表示,在如今产需基本平衡、库存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能更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同时也能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种体制。他同时强调:“中国太大,地区差异大,各地农民状况不同,所以我们要既积极又稳妥地推动。”[2][编辑]为什么要施行价补分离  施行价补分离政策的原因要从我国现存粮食问题中找寻。  

现行托市政策将补贴与价格合为一体,政府定价取代了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结构。这不仅增加了粮食收储成本和财政压力,农民也没有获得补贴的全部实惠,还抬高了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导致国外农产品进口量激增。更重要的是,价格信号失灵使得农民片面追求高收益作物种植,无益于调整农业结构。  

“谷贱伤农,困局待解”——粮食卖不动,粮农欲哭无泪  当下,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粮食进口激增,一方面是库存积压、卖粮难再度来袭;一方面是“谁来种粮”的忧虑,一方面是“十一连增”的骄人成绩;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压力日增,一方面是简单追求产量的冲动不减……有人说粮食多了总是好事,然而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粮食多的背后,市场是不是正常?粮食结构有没有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保护?粮食生产是不是可持续?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问题。  

农民种粮的利润受到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而粮食需求缺乏弹性,当粮食获得丰收的时候,其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供给量与需求量的相对关系较之前不同,供给量的增幅大于需求量的增幅、粮食出售价格的降幅大于需求增加致涨价的幅度,因而种粮农民的利润下降。  “高仓满储,粮满为患”  

粮食卖不动是什么原因?是我国粮食太多了吗?如果粮食太多,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屡创新高?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问题出在哪里?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和现有的土地制度的约束,农业生产技含量低,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等一些关键的农资投入的产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导致价格倒挂,粮食进口量激增。  

我国粮食收储企业一般对库存粮食采取顺价销售,即以收储价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一定利润进行销售。在目前收储价明显偏离市场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显然没有动力购买。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带来的后果是粮食从地里收上来,不能进入加工环节,只好存在粮库里,越积越多。  

进口激增的因素、顺价销售销不出去的因素,同时还有当前粮食市场普遍存在的“高仓满储”情况。这都让粮食收购问题日益突显,“价补”分离政策呼之欲出。  

“追本溯源,直指粮价”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且粮食关系到国际政治斗争权力,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  

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其后又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我国粮食连连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国内种粮成本快速上涨,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  

粮库告急“压力山大”、市场严重扭曲,粮食产业链不堪重负,使得卖粮难频发,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种粮成本持续增加,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银行贷款紧缩等问题,也挫伤了企业收粮的积极性。矛盾的集中点落到的是粮价上。“价补分离”势在必行。   

价补分离的优势  

通过推行以差价直补为核心的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行“价”、“补”分离。通过直接补贴给农民的方式间接作用于市场,有利于直接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市场发育和价格形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国内重要农产品原料竞争力和加工企业成本竞争力;有利于抑制过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稳定口粮生产的前提下,以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农产品定价机制,通过价补分离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引导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和规模大户集中,以市场力量实现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去库存等改革目标。这也有利于缩小国内外农产品价差,逐步提高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价补分离成为农业改革基本方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2016年农村改革的大头。此外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陈锡文是在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  

他举例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明显的变化: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但需求增长最快正是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15年来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  

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明年的农村改革在这方面是一个大头,也是要解决中国农业在自己的道路上实现现代化、提高自己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陈锡文说。  

此外,陈锡文还透露,2016年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所以价格和补贴分离,这个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经形成共识,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他说,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这样四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必须“挡住进口”,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要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能顶住进口;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当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词条参考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8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