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其他 > 资源依赖型经济

资源依赖型经济

  资源依赖型经济,主要是指依靠区域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并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   

资源依赖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主导产业依赖相关资源而发展。由于资金投入集中于资源开采,造成其他产业因投资匮乏而发展缓慢。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被不断开采利用,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并最终耗尽,依赖资源而形成的产业链条就会断裂。对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各种矿床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结构,造成大片沉陷区;而对地表资源的开采剥离了地表植被,使环境生态恶化并难以逆转。矿产品的初加工造成的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更加剧了环境恶化。人们对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忽视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伴随着资源的开发殆尽,其发展模式的转型将更加困难。   

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内生性缺陷  

主导产业单一化,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定区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必然导致其主导产业的单一化、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和产品的初级化。资源依赖性地区产品单一化、初级化相伴生的,则是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追求单一目标和短期效益,以及技术设备落后、经营粗放的结果。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长期以来,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环境和生态成本高昂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并且开采时间越长、依赖程度越高,所支付的生态环境代价就越高。在全国范围内,资源与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正日益激化。  

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资源依赖型地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随着可供开采资源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大,资源型企业下岗分流、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由于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的单一化,第三产业力量薄弱,可分流失业人员的渠道非常有限,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此外,由于长期以来资源开发中的体制性原因,资源依赖型地区贫富差距、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等问题也日趋严重。在小窑小矿的开采中,少数人违法违规占用本属于国家和大众的资源致富,而造成的问题却需要全社会来面对和承担,从经济利益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和谐构成多方面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转型的必要性  

经济转型是资源依赖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保持动态的协调。资源依赖型地区以单一自然资源产业为主导,而自然资源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资源依赖型地区将面临既缺乏替代产业、又缺少资本积累的困难局面,更不用说环境的恶化也自在其中。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的地区经济,必然导致本地区领导及公众的创新意识钝化和经济发展观念滞后,在以人才资源竞争为第一要素的国内外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经济转型是资源依赖型地区缩小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全国范围内,资源依赖型地区大都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究其原因,固然有历史遗留、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但不可否认,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中的“比较劣势”使得资源依赖型地区的应得利益在经济交换中大量流失,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资源依赖型地区主要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初级产品,附加价值低,市场不稳定,回流利润较少;而发达地区利用低价购入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以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返销回资源依赖型地区,回流利润较多。其中的差额即为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中的损失。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对人才、技术资源的漠视以及对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忽略,使得资源依赖型地区的优秀人才和建设资金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实现经济转型,对于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乃至国际竞争中获取公平利益进而缩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已成为别无他途的唯一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4000美元是一个经济体发展模式的重要转折点。这至少有两个层面的重要含义:一是从发展水平看,意味着一个经济体开始从中下等收入水平跨入中上等收入水平;二是从发展动力看,传统的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低层次比较优势和规模扩张方式对增长的效应开始出现递减趋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找到新的动力支撑。当前,辽宁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趋近4000美元,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成为加快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模式对比  

所谓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依靠区域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并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主导产业依赖相关资源而发展。其主要后果包括: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金投入集中于资源开采,造成其他产业因投资匮乏而发展缓慢。二是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被不断开采利用,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并最终耗尽,依赖资源而形成的产业链条就会断裂。三是对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各种矿床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结构,造成大片沉陷区;而对地表资源的开采剥离了地表植被,使环境生态恶化并难以逆转。矿产品的初加工造成的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更加剧了环境恶化。四是人们对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忽视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伴随着资源的开发殆尽,其发展模式的转型将更加困难。  

创新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广义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重内涵,狭义的创新则重点指科技创新。这里所谓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主要指在制度创新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从理论上看,影响GDP的三大因素———投资、消费、净出口,由于科技创新导致的产品改进和产品创新,引发了有效供给,刺激了消费增长,由此拉动了消费和净出口,这便是供给学派常说的“有效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技术创新一方面更新了传统产品,如数字成像技术的诞生、数码相机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光学相机,引发了几乎所有照相机消费者的换代更新;另一方面,创新产生的新技术直接孵化出新产业,如网络通讯技术的产生,直接转化为信息服务产业,更刺激了终端服务器———计算机的巨大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创新驱动模式还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源依赖模式的负外部性。比如,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开采,促进了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通过开发回收再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通过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为解决和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与传统增长模式相比较,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是一种结构性的增长,它消除了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报酬递减、稀缺资源以及负外部性等制约因素,从而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可能。一是创新驱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效缓解了资源瓶颈;二是创新驱动通过加快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并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强化创新,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从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创新驱动具有内生的经济增长动态适应机制,能够使区域经济结构、发展水平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科技经济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正因为这样,人们在总结三次产业革命的经验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由重大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引起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伴随着科技创新引起产业革命的历程。这也许正是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主流模式的诱因所在。   

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转型途径  

更新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广大资源依赖型地区的地方政府和民间对调整产业结构、摆脱资源依赖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意识和较强的自觉性,但有效的行动在实际中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观方面主要在于只顾眼前、追求短期利益的观念和行为作祟;客观方面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刚性,调整难度较大。因此,资源依赖型地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为形成有效的调产措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也应当认识到,过度依赖资源是长期形成的,改变亦非一朝一夕之事,脱离现有产业基础另起炉灶更是不切实际。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地区实际,探寻改变之策,主要依靠两条途径展开:一是改变现在依赖资源的产品初级化状态,推进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品线,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变单一依赖为对区域内资源的全面开发,拓宽资源产品的广度,并利用现有资源产品的经济效益,带动非资源产业的发展,从动态上改变单一资源过度依赖局面。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资源依赖型地区要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积极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先必须解决政府自身定位的问题。具体而言,政府在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转型中,应当主要承担如下职能:1、制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转型的方向、目标和步骤;2、限制和取缔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鼓励和支持技术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企业发展壮大;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实施倾斜性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4、扶植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5、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事实证明,循环经济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矛盾的科学模式,也是资源依赖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我省各地在此方面已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孝义市以延伸煤铝产业链条、并使之封闭循环为主攻方向,从点到面地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目前已形成“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铸”三大产业链,并构成相对闭合的回路,从根本上扭转了主导产业结构性污染的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资源依赖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重点产业着眼,从试点工作着手,不断总结和探索,逐步推广和拓展。 

营造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的体制环境。当前,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实现转型所面临的困难,不仅在于其本身的难度,还受到体制性因素的制约,突出表现为来自地方财政的压力和财政压力下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倾向。2003年山西省GDP增长12.5%,而同期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则达到68%。根据2005年12月22日《山西日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国家统一核算最新结果,2004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为3571.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7.3:53.8:38.9,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仍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因此,推进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转变相应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层的政绩观,改革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积极塑造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体制环境。一方面,要逐步降低财政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并在现有财政收入水平的限度内,合理安排各项支出,缓减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主要以经济指标评价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建立包括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科技进步指标等各种指标在内的综合性的政府官员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有利于经济转型的社会环境。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转型有赖于有利的社会环境。否则,必然导致经济转型的难度加大,事倍功半。因此,广大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营造:其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涵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生态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其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除上述主要依靠教育和舆论来营造的人文环境的“软约束”外,通过积极的地方立法、严格执法而形成的法治环境的“硬约束”,也是资源依赖型地区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上述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社会性保障,与政府作用、企业行为一起,同为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摆脱危机或潜危机状态,进入正常发展和循环的重要因素。


词条参考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8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