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钱挂钩的提出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使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一些城市盲目建设“新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而变成“鬼城、空城”。
人地钱挂钩的背景
人、地、钱是城镇化发展的三要素。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最大障碍,表面看是户籍制度,实际上是“附着在户籍背后大量福利的较高成本”,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一些地方想方设法要建设用地指标,但要地是为了以地变钱,获得更多土地增值收益,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镇化。这些地方片面地把城镇化等于开发区、办新城,人为“造城”,发“土地财”,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却动力不够,导致农民进了城却留不住。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产业发展了,但大量农民工没有融入城市,劳动贡献留给了所在城市,社会福利却被甩到了输出地。
在现行税制下,转移人口较多的地方政府承担了与财权不相匹配的事权,财政捉襟见肘也是常态。此外,城镇化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一些城市地方债负担较重。此时,“人地钱”挂钩的办法,就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让农民工既能“住得下”又能“活得好”。
人地钱挂钩的对策
人地钱挂钩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定地、人随地走的原则,准确统计和测算每个城镇新落户人口数量,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均占用土地的状况制定差别化标准,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最后再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来落实。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与城市新建土地,以及相关投资保障之间“人地钱”的关系,要相互挂钩,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不可以出现“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快于人口吸纳,从而造成“空城”现象。处理好“人地钱”的关系,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城镇化发展“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