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其他 > 香港货币制度

香港货币制度

香港货币制度是香港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选择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恰当的货币体制会带来潜在的货币危机。 2010年01月07日,香港金管局宣布,香港截至2009年12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255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2%,在全球名列第七。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资产总额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10倍,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55%。外汇储备排行前六位的分别是中国内地、日本、俄罗斯、台湾地区、印度和韩国。

香港货币制度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政府当局就提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并不遗余力地推进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港英当局调整了金融制度以利于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经济的种种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着意转换消极不干预经济的角色,加强对金融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达到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的目的。货币制度的变化就是金融制度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香港的货币制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次年英国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作为殖民地。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中国历史传统的共同影响香港的货币制度具有独特之处。在香港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港币的发行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由两家商业银行和香港政府共同承担。自19世纪中叶至今香港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英镑汇兑本位制、外汇汇兑本位制和联系汇率制度四个时期。其中,货币制度变化中的两个时期即由英镑汇兑本位制到外汇汇兑本位制 由外汇汇兑本位制到联系汇率制度主要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完成的。  

英镑汇兑本位制在香港延续的时间最长。从1935年12月6日~1972年7月6日,除1941年12月25日~1945年9月23日之外,香港一直实行这种货币制度。一段时间内,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存货币相当坚挺。这一货币本位制在香港实施较好。二战后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货币制度进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英镑和港币的固定联系遭受冲击。1949年和1967年英镑先后出现两次大幅度的贬值。英镑汇率波动影响港币的稳定。香港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失。1972年6月,英国又一次爆发国际支付危机。英国政府在6月23日宣布任由英镑浮动英镑区成员只限于英国和爱尔兰。海外英镑区成员成为历史名词。随后,1972年7月6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币与英镑脱钩与美元挂钩,当时港币的汇率是1美元=5.65港元,允许外汇市场汇率在这一汇率上下2.25%的幅度内波动。由于美元的不断贬值,港英当局于1974年11月取消港元与美元的固定联系同时取消外汇管制,首次宣布港元自由浮动。在这一货币制度之下,作为纸币发行准备金的外汇基金不再只是由单一的英镑金融资产构成,还包括美元等多种外汇资产。这一时期的香港货币制度也可称为外汇本位制。这一货币制度直到1983年才被联系汇率制度所取代。  

随着香港三家发钞银行地位的确立与新会计制度的运行,1983年10月17日,香港政府宣布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联系汇率制正式生成。但直到 1987年,联汇制的内容才逐步完善。联汇制最重要的特点是: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一方面,外汇基金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官方预定的1:7:8的汇率水平。在联汇制下,港元发行须由发钞行按照规定的7.8港元兑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挂牌银行向发钞行取得现钞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进行兑换;回笼货币时,同样要分别以负债证明书和港元换回美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固定汇率的银行同业港元买卖市场。另一方面,在外汇公开市场上,港元却是自由浮动的,无论是银行同业之间还是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交易,汇率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


词条参考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1671942

编辑次数:0

最近更新:2018/12/17 10:14:36

词条创建者:嗜血之剑

Copyright © 2025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