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一体化演进到共同市场之后,区内不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其要素可以在区内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国界的大市场。一方面使生产在共同市场的范围内沿着生产可能线重新组合,从而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应;另一方面,区内生产量和贸易量的扩大使生产可能线向外扩张,促进了区内生产的增长和发展。对共同市场的理论分析发展出了大市场理论,有代表性的说法(丁伯根)是“消除障碍最合理运营的各种人为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入各种有利于调整,统一的最理想因素,创造出最理想的国际经济结构”。大市场理论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经济效应,是针对共同市场提出的,其代表人物为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
大市场理论概述
共同市场在一体化程度上比关税同盟又进了一步,它将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然后通过大市场内激烈竞争,实现大批生产带来的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德纽对大市场带来的规模化生产进行了描述,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经济就会开始其滚雪球式的扩张。消费的扩大引起投资的增加,增加的投资又导致价格下降,工资提高,购买力的提高……只有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才能促进和刺激经济扩张。”西托夫斯墓则从西欧的现状人手,提出西欧陷入了高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率,高价格的矛盾,存在着“小市场与保守的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因而,只有通过共同市场或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激烈竟争,才能迫使企业家停止过去那种旧式的小规模生产而转向大规模生产,最终出现一种积极扩张的良性循环。
综合西托夫斯基和德纽的阐述,可以把握住大市场理论的核心,即通过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也可以一般表述为,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得市场扩大,将比较分散的生产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的大生产,这样,机器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更加专业化、社会化,高新科技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竞争更加剧烈,从而生产成本下降,加之取消了关税及其他一些费用,使得销售价格下降。这必将导致购买力的增强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会增加,消费的增加又促进投资的增加。于是,便进入了良性的循环之中。大市场理论虽然是针对共同市场提出的理论,它同样适合于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的任何状况。换言之,大市场理论虽然对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但并不十分完备。
大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市场的扩大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市场的优胜劣汰必将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化,一些经营不善的小企业被淘汰,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则最终在竞争中获胜并且扩大了经营的规模,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
2、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将降低商品生产的成本和销售价格,而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市场购买力的扩大和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
3、市场购买力的扩大和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最终会使经济开始滚雪球式的扩张。
因而得出结论,大市场的形成会促进和刺激经济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蓬勃发展。
大市场理论的缺陷
1、大市场理论无法解释国内市场存量相当大的国家也在同其他国家实行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
2、根据大市场理论,建立共同市场是为了克服企业家的保守态度,但从国内经济政策入手,克服国内的行业垄断弊端,不一定建立共同市场,照样可使市场更具竞争力。
3、将竞争激化的规模经济作为共同市场产生的依据也有些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