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其他 > 仿贝

仿贝

仿贝,商周时代(公元前16—8世纪)经济贸易发展,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贝及陶贝等,通称仿贝。仿贝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币。

背景

仿贝是商周时代(公元16—8世纪)随经济贸易发展,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及陶贝等,同称仿贝,系分别用白滑石、玉石、兽骨及蚌壳等刻制而成。形态大抵仿自然海贝,大多背磨一至二只穿孔,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海贝。至春秋贝货趋向颓势时,仿贝即逐渐丧失货币功能而变成一般装饰品,许多作殉葬用。但边陲地区如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曾沿用至元、明时代。

分类

根据所选材质不同,仿贝分为铜仿贝、石贝、玉贝、骨贝、蚌、及陶贝等。 根据形制又分有孔仿贝、无孔仿贝、单孔仿贝、双孔仿贝等。根据年代的不同,又分早期仿贝和晚期仿贝。
“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
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意义

仿贝的出现,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发现

在考古发现中,山西侯马地区发现大量的各类仿贝,均为有孔贝;山东沂水地区出土的一批骨石仿贝,均为单孔贝;《舟山钱币》所载朝阳地区出土的60枚骨贝全部为双孔贝;2007年在安徽凤阳县发现的两件玉骨仿贝属于枣核形双孔仿贝币,即属于早期仿贝。该贝质地为白色玉滑石,长33mm,宽19mm,厚3mm。;骨贝,长33mm,宽19mm,厚2.8mm。这两枚仿贝,正面中间刻有一凹槽,槽的两侧刻有栉齿纹。贝的两端各有一圆孔,背面平坦,制作精细、规整。


词条参考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1679436

编辑次数:0

最近更新:2019/5/29 10:55:35

词条创建者:狼性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8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