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金融术语 > 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是期货分析工具中的其中一个流派,它对于预测市场战略性转折点具有相当的作用,孙子兵法中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就体现心理分析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在理论界和投资界研究和使用的人很少,没有受到理论学术界和投资界的重视甚至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在期货业发达的美国的大学中都没有心理分析法的课程。但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师级投资家都对心理分析法高度重视,如索罗斯、巴费特、林奇等。 心理分析法是一种从“市场心理到价格”的分析思路。其定义是,在市场方向即将逆转或维持原方向的临界点时,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以此为基础,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资本流向)从而判断未来市场走向的方法。毋庸质疑,市场的大方向决定一切(也就是资本的流向)。在期货市场运用心理分析法意义重大,因为期货市场是一个人对人的市场,它的参与者是“人”以及受“人”控制的投资机构,而资本流向都是通过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反映出来的,所以市场方向是受人的心理因素控制的。换个角度考虑,也就是说,资本流向掌握在市场参与主体——“人”的手中。资本受人控制,所以大众的共同心理对市场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运用心理分析法完成一次操作的原理在于:价格波动始于公众心理价格的不统一,始于基本平衡态的打破。在市场混乱时建仓,价格会在一个新的公众心理“共识” 的影响下受到追捧或打压,直到出现一个公众心理可以接受的大众价格。在这个价格上,多空双方的势力再一次基本均衡,市场才又开始基本维持盘整态势,一个上涨(下跌)行情由此结束。我们获利了结,一次操作完成。我们所要把握的就是,公众心理达成新“共识”时的市场方向。 市场方向的控制者“人”本身就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在参与市场的行为中,投资者总会凭借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基本面因素做出买卖决定,投资者便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来对待市场。由于单纯地运用客观操作或者主观操作,投资者们各持己见,不可能达成市场方向预期的完全统一。时常看到,投资者由于单纯运用一种分析法操作,在下单的一瞬间,脸上仍带有迷茫的神色。这可以从侧面看出,市场参与者在下单的时候心态很不稳定,而这正是因为前两种分析法“偶有冲突”造成的。价格波动的原因也可以因此说成:同时具有两种情态的投资者,依据他们不同的心理预期,不断磨合的过程。 心理分析法的优势正是因为,它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是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模糊”分析法。 因同时具备技术面分析法(主观)、基本面分析法(客观)的特点,所以从理论上讲,心理分析法更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势,以投资者心理预期为基础,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

心理分析法的理论  

心理分析法根据使用的不同情况分为市场的心理分析和投资者心理分析。市场的心理分析是分析市场中众多的投资群体的心理,而投资者心理分析是研究投资者自己在投资决策过程的心理活动。 国外心理分析法主要的理论有:  

1、尼尔的逆向思维理论:是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建立的,主要理论是“市场的主流观点倾向是错误观点”,这是使用率最高的心理分析法,主要观点包括:

投资者群体的交易行为受制于人性本能;

人本性有“从众”心理;

人的相互模仿和感染的本性使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极易受到情绪、建议、命令、刺激等的控制;

投资者群体的容易丧失理性思维能力,只接受情绪、情感的控制。  

2、勒旁的群体心理理论:是由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旁建立的,基本观点包括:

理群体的整体智力低下定律;

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定律;

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定律;

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

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

心理分析法的优势  

心理分析法打破期市的三个传统理论依据,抛开旧策略、旧思路。  

1、它打破古典经济学中的平衡概念。  

价值不完全决定期市价格,价值规律在期市交易中不为实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平衡”说的是一种资源配置和盈利的平衡,但是这个理论在期货市场中不实用。首先,期货是个零和游戏,“平衡”虽然在理论上说的通,但是这种“平衡”的前提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期货市场中出现过,这个理论也就不适宜在期货市场中应用。由于买方和卖方都想从市场参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就必然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再加上期货市场含有较多的投机成分,必然会加剧其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这样,频繁的大幅度波动往往会歪曲供求曲线,使得以供求曲线做判断依据的投资者做出歪曲的理解和盲目的市场行为,造成对市场方向判断失误的增多。  

因这种“平衡”在现实的期货市场中不存在,那么“等价交换”所依据的价值量就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所以价格就不完全由价值来决定。期货市场中常常可以看到价格长期飚升不回落,也就是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周期太长,价格长期偏离价值。投资者一次次在自己认为的高点沽出,但总被不断创出的新高一次次挫败。期货市场真正的“顶”只有一个,凭价值规律为预测基础的成功几率很小。在期货市场中运用价值规律作为分析价格的基础是不牢靠的,也是不很实用的。  

所以,古典经济学里的平衡概念在期货市场中是行不通的,期市价格不完全由价值决定,价值规律在期货交易中不为实用(短线尤为突出)。  

2、承认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求关系。  

以往的经济学体系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对供求关系有一定的反作用”似乎已成为真理。但是在期货市场由于其特殊性,运作结构不应该以一般的商品买卖来定论。经济学体系里的所谓“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在期货市场理应升级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对供求关系起决定作用”。因为如果一个市场搀杂了较多的投机成分,那么这个市场暂时就不会是一个仅仅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市场。相反,随着投机势力的强大,价格越来越倾向于决定供求关系。一旦市场价格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位,人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听取分析师的建议做出买卖决定。  

如果更多的投机者倾向于做空某种商品,那么此种商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而价格下降本身也会刺激更多的参与者一起做空,由失望型地抛售变为恐慌型地抛售,价格暴跌,从而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自我践踏式的下跌。从市场参与者单纯地依据价格做出做空决定,可以侧面地反映价格在影响供求。如果更多的人抛开了一切其他因素,跟随市场大方向盲目疯狂地做空,那么,价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求关系。因为那时侯,部分小散户的跟进对市场也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促使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单纯地根据价格的高低做出买卖决定。价格由此决定供求(因为那时影响价格的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人为因素)。  

多数参与者参与市场是因为价格不断地下跌,才做出卖出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例如,在外汇期货市场中,1997年12月7日的美元兑日元合约遭到史无前例的疯狂抛售,3小时内从131.53泻至125.80,狂跌573点!虽当时日元有基本面的重大消息支撑——日本政府决定实施一次性动用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方案,但是,凭借这条利好消息并不足以让日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大的涨幅。这是因为,美元兑日元接近价格的强阻力位,由久攻阻力位不破的“失望型抛售”到接下来在利好消息作用下的“跟进型抛售”,最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恐慌型抛售”,导致美元兑日元产生如此巨大的跌幅。由于对价格的恐慌心理市场参与者不由自主地统一行动起来,不间断地对美元进行打压,所以,恐慌型抛售最终使投资者对美元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元兑日元不断暴跌的价格引发了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决定了供求,假如是单纯的“供求决定价格”,则不可能产生这种自我践踏式的打压。  

再如,以技术面做分析的投资者,是在一种历史价格的基础上推测未来价格。期货市场单纯地按照这种分析方式进行买卖的人,大有人在。按照历史价格操作,这也是一种由价格决定供求关系的表现,否则期货市场就不会出现很规则的双顶(底)型、头肩顶(底)型、上扬(下跌)三角形。参与者参照历史价格操作时感到畏惧或者以此为下单动机和理由,并在每种图形的关键点位上观望,或逆市操作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很好地说明价格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买卖,决定了供求关系。  

所以,在期货市场中价格的确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供求关系。  

3、否定期货市场纯理性化,认定市场的运转不单纯受其自身的理性和逻辑性控制。  

使用心理分析法要注意两个方面:  

1、是根据对市场隐含的信息和投资者的调查,关键是暗含了一个假定:就是这些收集的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代表整个市场的态度。并且对分析的对于预测市场的转折点能起到帮助,但是要全面收集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来准确的测量市场的态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2、另外心理分析法的缺陷是对进出场的时机把握精度不够,甚至产生重大的偏差,令投资者产生重大的损失。因此,心理分析模型是不能作为投资者的唯一决策法的,但是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投资市场不断的在发展,单纯倚靠某种法时很难适应投资市场发展的,所以能结合多种法的优点,兼容并蓄,使投资者者能兼顾各种模分析法的优点,更好的适应市场,为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词条参考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1326397

编辑次数:0

最近更新:2019/12/9 10:31:51

词条创建者:随身带纸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78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