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首页 > 外汇知识 > 金融术语 > 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Over heated Economy)指市场供给发展的速度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不成比例。资本因为虚假需求导致的供给增加是市场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当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市场实际所需要的周期量后,在一定周期阶段内就出现相应的市场资源短缺与一定资源的过剩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在一定时期其会表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物价指数的双高现象。依据经济学的定义看,实际增长率超过了潜在增长率叫经济过热,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要素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由此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热在中国经典式上演的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目录

主要类型

经济过热可以分为“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和“投资推动型经济过热”。由于居民消费旺盛而导致的经济过热称为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投资推动型经济过热”,亦即“过度投资”,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第一,投资项目完工后,生产的产品没有预期的市场需求,产品大量堆积,资金无法收回,导致生产资料的严重浪费。在这个层面上的“过度”指的是投资相对市场需求过度。

第二,投资规模铺开的过大,以至于超过了财力负担能力,使得投资不能按预定计划完成,无法形成预期的生产能力。这个层面上的“过度”是投资规模相对于财力负担的过度。

产生条件

当经历了长时期的良好的经济增长及经济活动后,消费者增加的财富所带来的高通货膨胀水平和过度的无效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最终阻碍经济的增长,并导致经济衰退。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通常是经济发展过热的第一个迹象。因此,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会提高利率,以试图降低金融开支和借贷。

经济过热发生时,其生产能力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总需求。这是普遍的特点是一个不可持续的高比率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处于景气时期往往是经济过热的特色。

经济过热的具体表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明显快于GDP的增长,是经济过热在一个方面的重要反映。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太快。

产能过剩、产品积压。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问题,加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也是经济过热在一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具体判断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明显快于GDP的增长,是经济过热在一个方面的重要反映。

2、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太快。

3、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在现有的投资增长中,许多投资停留在中间环节,有的项目选得不好,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也有的形成了生产能力,但开工不足,产能过剩。这些反映在经济增长速度上,虽然GDP、企业利润、财政税收、就业等都有了,但缺少最终需求支撑,产生了很大浪费。

4、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学界争论

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经济界存在激烈争论,争论者可以分为“过热”派与“未过热”派,其中“过热”派又包括“全局过热”派和“局部过热”派。

200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43%。“中国经济就像一辆下坡的高速大巴!”《金融时报》专栏专家詹姆斯·金这样描述他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惊讶。的确,2003年中国经济在遭受非典的打击后仍然能够保持9.1%的高速度让全世界都张大了嘴巴。

2004年4月13日,第二产业增长11.6%;第三产业增长7.7%。

此次公布的各项数据中,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特别引人注目,尤其在前两个月投资增长53%,创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在此之前,经济学界曾经就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分别为主张已经过热的吴敬琏、樊钢、林毅夫和主张不过热的厉以宁、萧灼基、胡祖六等。

吴敬琏的观点

吴敬琏的观点是:中国处在1992年后又一个经济周期的“门口”,扩大的需求主要是投资吴敬琏,管理部门应当“逆周期而行”,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避免酿成难以收拾的“大起大落硬着陆”局面。

财政一压缩,马上‘热’就下来了。但经济如果冷了,要想启动,就难了。”

“过热”派

2004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经济论坛上对中国当前的经济情况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而是采取何种政策来调整经济的问题。”国内的经济政策方面,吴敬琏认为,中国经济在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过热现象,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4%,2004年一季度更是到了43%。广义货币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增长,每年的速度都在两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央行不是采取了一些措施,2003年广义货币的增长会超过20%。

吴敬琏不同意“中国经济已经错过了‘软着陆’机会”的观点,他对中国经济可以“软着陆”还是持有谨慎乐观态度的。他认为,2004年2月起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央行从宏观经济角度,即利厉以宁用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总量供应。央行专家经验丰富,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有希望的。他不同意采取行政手段,即对经济过热的行业和部门单独采取限制措施,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话效率损失会很大,改善经济状况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而且会遇到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反对。

长期方面,吴敬琏认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是投资效率太低。要通过大量的投资才能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率。2002年中国的全部投资占GDP的42%,2003年已经到了46%左右,而美国一般是10%,印度的GDP增长和中国差不多,但其中投资只占了24%。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很差,这就造成一个现象,中国的GDP增长一超过9%,经济很快就出现过热。吴敬琏认为要根本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根本问题是推进改革,重点是银行系统的改革。

“未过热”派 厉以宁则认为“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稍微热一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经济一冷,什么问题都要出来。”他形容经济运行像开汽车:“刹车很容易,信贷一紧缩,财政一压缩,马上‘热’就下来了。但经济如果冷了,要想启动,就难了。”

经济学家胡祖六认为,中国经济并不过热,因此宏观调控要务实。

他认为:第一,中国2004年上半年的CPI增长率虽然达到3.5%,但核心通胀率只有1.5%,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第二,标准的经济过热情况下,劳工市场会很紧俏,劳动力供不应求;而事实上中国的实际失业率有可能达到10%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证明经济并非过热;第三,通常所谓的经济过热,经常帐户应该表现为赤字;第一季度虽然是赤字,但数额并不大,而且从四月份起恢复盈余。“综合来看,中国经济并不过热,即便是,也是‘非典型过热’,而非传统过热。

影响

单纯从理论上

1、“经济过热对股市的影响”:最直接的在股市体现是“泡沫”增加。一部分或大部分股票价格严重“虚高”,远远脱离实际价值。

2、“央行的紧缩政策和加息”:加息是紧缩政策的措施之一。紧缩政策和加息对股市而言,在大的方面都是利空。

需要注意

1、央行的紧缩政策和加息预期是对宏观经济而言,并不是仅仅针对股市;相反,在具体的调控政策中,常常体现了政策对股市的呵护与维持,说明管理层对股市发展是持积极态度的。

2、经济过热是局部的、部分领域的,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金融领域的货币流动性过大、过旺等。过热现象并不是过热局面,对此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词条参考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2029263

编辑次数:0

最近更新:2016/3/16 10:13:14

词条创建者:saml

Copyright © 2024 fx110.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