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1951年11月出生,汉族,山东济南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前证监会主席,现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党委书记。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杰米·戴蒙(1956年3月13日出生)(Jamie Dimon)金融天才,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摩根大通新CEO,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银行家。摩根大通在戴蒙带领下不仅在每个季度均保持盈利近20亿美元,而且其投资银行等业务还在五大投行纷纷倒台的情况下逆市走高,更让摩根大通在风暴中屹立不倒的金融天才。杰米·戴蒙是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银行家。他是全球500强最年轻的总裁,《财富》杂志评选的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名利场》杂志"信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排行榜TOP10之一,深得奥巴马的信赖。毋庸置疑,杰米·戴蒙是美国最有权力的银行家。
黄有光,澳籍华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以福利经济学研究著称,对“快乐”有着独到的见解,被誉为“快乐经济学家”,是国际知名的十大华人经济学家,也是最有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生于1939年9月8日,陕西长安人。196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79年,被评定为助理研究员;1983-1984年,借调至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两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西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天则民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
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1961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专业,1981年本科(提前)毕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学美国。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大学执教。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2006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古润金于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三代华裔,是马来西亚青年企业家,也是中、马两国颇具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广东中山市。古润金在吉隆坡循人学校毕业后,便投身于创业兴家的社会大潮中。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拼搏,事业有成。
邹至庄(1929年-),英文名Gregory C·Chow,知名的美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名誉教授。 曾发表计量经济的邹检验(Chow Test)。1970年研究计量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1980年以后开始研究中国经济。曾参与台湾经济发展担任台湾政府经济顾问,推广中国经济学教育,并参与中国经济改革,担任中国经济顾问。
葛家澍(1921~2013),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1940年就读于江苏学院,1942年转学厦门大学,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获厦门大学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在校内历任会计核算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副主任。1982年成立经济学院,被任命为首任经济学院院长。2013.11.25日去世,享年93岁。
陈志武,出生于革命老区湖南茶陵,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学位,1986年去美国留学,放弃了攻读7年的计算机专业,转而学习经济,并于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陈教授在大量一流财经类学刊发表研究论文,涉及从股票定价和期权定价理论到有关外汇、资本市场发展、基金管理和投资战略的研究。最近几年,陈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它新兴资本市场问题。“什么制度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陈教授研究关注的问题。陈教授的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The Boston Globe、Barron's 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另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合伙人之一, 以及《新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和学术顾问。作为金融学家,陈志武教授应邀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美国金融学会、欧洲金融学会、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等,以及加拿大、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举办过专场演讲。
金融界专家会选哪一位资金管理人来管理他们的钱呢?一个很好的答案是:约翰·内夫,这位在非金融界名不见经传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理财专家。他在投资界以外几乎是默默无闻,因为他处世低调而且毫不引人注目。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华尔街的显赫人物,倒像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普通官员。一座离市中心不远的住宅、一个三十多岁的妻子、普通甚至有些凌乱的衣着是内夫的生活;没有豪华的办公室,文件杂乱倒像大学生宿舍。他从不关心报纸,更别提小道消息了。社会许多其他的行业对他可能闻所未闻,但他确实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金融界人物,实际上,几个民意测验表明,他是资金管理人管理他们自己的钱的首选经理人。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这时不仅能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而且还可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投资,是专指那些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联系的投资活动,即高科技风险投资的简称。进行风险投资的人就是风险投资商。
1935年6月,成思危出生在湖南湘乡,父亲成舍我是我国报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辗转至香港。1951年7月,16岁的成思危孑然一身回到祖国大陆。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不久又被选送到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1981年已在化工领域小有成就的成思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46岁改换专业,无疑是人生的一个挑战。他不负众望,两年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大陆最早获得MBA学位的学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思危就努力将风险投资的概念引入中国,从1998年开始,每年都要主持召开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为我国风险投资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于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与世长辞。